在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中,如何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用资本力量推动人才聚集、科研发展,这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蓝谷作为聚集创新要素、创新资源的重要创新平台之一,在其中担负重任。然而,一家企业却在这里接二连三地遇到了“窝心事”。
2017年6月,张先生所在的企业入驻蓝谷。“企业入驻蓝谷时,让我们心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蓝谷下发的一个文件提到,园区的在孵企业、事业单位和研究院所的工作人员,缴纳社保满一年,子女可以到山东大学实验幼儿园和山东大学实验小学就读。”张先生说,公司对外招聘时,就把这个利好条件作为重点向求职者进行了强调。
2018年6月,张先生公司员工缴纳社保满一年,欢天喜地地准备送子女入园入学,却发现蓝谷的政策变了。在新下发的文件中,原来文件中的“在孵企业”已变成了“引进人才”。该文件对“引进人才”作了说明:“引进人才”是指博士及以上、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
张先生公司招聘的大都是硕士研究生,他本人是双硕士、三项高级职称,也不符合新的文件规定。张先生多次奔走协调,企业员工子女的入园问题最终也没得到解决。
“2018年6月,我们企业有11个员工的孩子等待入园。企业在招聘时向员工承诺过可以到山东大学实验幼儿园就读。现在,蓝谷的政策一变,员工们纷纷指责我不讲诚信,9个人直接提出离职。”张先生说,一共28个人的公司9个人离职,手头的项目因为核心人员离去而无法运转。
政策的变来变去给企业带来了损失,制定的政策不落地也让张先生“一头雾水”。
“蓝谷对在孵企业出台了优惠政策,明确对企业场地租金、物业管理费进行后补贴,标准是第一年补贴100%,第二年补贴80%,第三年补贴50%。可是,我们企业到现在为止也没拿到一分钱的补贴。我们去相关部门询问过,有的工作人员态度很好,表示落实后给予回复。但是,有的工作人员的态度让人难以接受,说‘政策听听就行了,别当真’。”
对于“听听就行,别当真”的说法,张先生表示难以接受:“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就是应该落地、落实,这是建设诚信政府的最基本条件。相关工作人员的这种说法和做法给诚信政府建设减了分、抹了黑,破坏了整个大营商环境,实在是不应该。”
经历了几桩“窝心事”后,张先生坦言对于有关部门的政策落地、落实挺失望。“我一直安慰自己,政策拿不到也无所谓,毕竟企业要练好内功,做好市场才是关键。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项目审批一事又让企业陷入了困境。”
张先生公司引进了一个高端传感器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投资1.2亿元,目前已拿到了1500万元的意向合同。5月20日下午,张先生公司向蓝谷管理局提交了该项目的立项审批,此后就进入了一个多月的等待期。其间,张先生多次向蓝谷管理局了解项目审批进度,却没得到具体的回复。
“这个项目的投资方从着急、催促,最后变成了撤资,与我们合作的技术方也一直在询问审批结果。”张先生说,“7月2日,蓝谷管理局终于通过了审批。但是,尽管审批通过了,我们还是初步考虑将项目不再落户蓝谷。”
记者电话询问了蓝谷经济发展处关于立项审批所需要的时间,工作人员回复需要3个工作日。记者就张先生的审批立项事宜询问了市发改委的相关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如果通过网上提报材料的话,一般是1个工作日内可以完成,其他方式最长不超过3个工作日。而张先生公司的项目却从“短跑”变“长跑”:5月20日提报审批材料,7月2日收到《青岛蓝谷项目准入意见书》。在该《项目准入意见书》上,记者看到盖章日期是6月24日。张先生表示,自己确实是在7月2日才拿到了这份《项目准入意见书》。“这期间一个多周的时间,又是拖在哪里?”张先生在蓝谷的创业经历以及与相关工作人员的接触,让他有一种“说与做不一致”的感觉。
“我们做企业就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出台的政策能够及时落地、落实。”张先生对自己公司遭遇的“窝心事”颇显无奈,“无锡、舟山的政府部门已经派专人与我们接洽,让我们把这个项目落户无锡和舟山,并且承诺从报审到立项再到签订多方合作协议,3到10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完成,青岛市相关部门规定的审批时间也不长。同样是审批,为什么我们的项目在蓝谷却是这么长时间?”
以诚招商,以信留商
如果把经济工作比作一场战役,“双招双引”就是最为重要的“第一战场”。抓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双招双引”,不仅仅是招进来、引进来,更要通过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留住企业和人才。
营商环境分为 “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水、电、路、气、通讯、网络“六通”工作等。而“软环境”,则是我们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项目没有户口,哪儿服务优就往哪走。”说的就是营商环境中的“软环境”。这就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招商引资企业的服务力度,从项目考察、洽谈签约、落地建设到竣工投产,实行全程跟踪服务,营造亲商、安商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讲诚信,凡承诺的必须落实到位,将“诚信”贯穿于招商引资各个环节,坚决克服只管把客商招进来,后续事宜让客商“跑断腿、磨破嘴”的现象发生。
希望有关部门不要只把 “以诚招商,以信留商”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通过建立投诉处理、责任追究等机制,切实保障招商引资企业的合法利益,真正做到“以诚招商,以信留商”。 (青岛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