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持续推出奖补政策,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投向农村 “加码”奖补,推动更多过亿元项目“下乡” 在青岛,社会资本下乡“投石”,激起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3年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领域的重点项目(过亿元大项目)共有58个,其中,种植业14个、畜牧业10个、其他项目34个。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1%,快于同期二、三产业投资增速。 资本下乡为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带来勃勃生机。日前,市农业农村局和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青岛市支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财政奖补政策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鼓励工商资本下乡。 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细则》对投资农业生产及与其直接相关的三产融合项目,单个项目完整年度新增投资达到1亿元(含)以上且形成实物工作量的,按照年度实际新增投资额的1%给予财政资金奖补,单个项目年度最高奖补1000万元。已获得本政策奖补的连续投资项目,在下个统计年度实际新增投资达到5000万元(含)以上的仍可申报,按政策标准继续给予奖补。 其实,早在2021年,青岛已在全国率先发布对投资过亿元“下乡项目”的奖补政策,此次出台的政策,更是在原先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加码”——已获奖补项目新增5000万元(含)以上投资的,仍继续给予奖补。由此,彰显出青岛对资本下乡的支持和鼓励。 升级农业 乡村振兴,需要补齐乡村缺少的资本短板。资本下乡,无疑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活水”。 专家指出,相对城镇资本边际回报率,农村资本边际回报率在不断提升。资本边际回报率“乡升城降”的大背景下,已经有大量资本从城镇流向农村。同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在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降低乡村产业风险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增加了农业农村的投资吸引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保障了产权、降低了交易成本。 位于莱西市七星河新村的凯盛浩丰(莱西)智慧农业产业园,建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智慧化程度最高的玻璃温室大棚。在这里,农业种植区别于传统种植,以工厂化、智能化的形式推进农业生产——温室中,分布着传感器、水肥一体化等设备,种植植物(西红柿)的浇水施肥通过滴灌系统控制完成,传感器实时反馈植物生长情况,每天可形成2000余万条数据记录,指导农业生产。这家“番茄工厂”,如今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样板——当地农民向企业流转土地,可以拿到每亩每年1000元的租金;企业已带动周边近300人就业,人均月工资约4000-5000元,每年带动周边农户增收1000余万元。 凯盛浩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建齐告诉记者,企业在青岛投资建设有智慧玻璃温室、育种育苗、大田种植、中央厨房等业务板块,总投资达7.4亿元。之所以选择下乡进行农业投资,缘于多年前企业负责人看到当时农业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供应链冗长等一系列痛点。“从长远来看,痛点所在也是下一步发展的潜力所在。我们瞄准做现代农业的目标,就这样坚定地投了下去。”杨建齐说。 这些年,带着7.4亿元的资本下乡到莱西的凯盛浩丰,为当地带来新的技术、新的经营模式和新的管理理念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乡村产业的形态和质量,激发了发展活力,让肥沃的农村土地绽放出发展“新芽”。 “一方面,企业发展壮大,2023年莱西基地的营收近10亿元,智慧玻璃温室已由莱西复制到全国17个省市,累计建成智慧玻璃温室3000余亩,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智慧玻璃温室设计、建设和运营服务商。另一方面,我们以工业化的思维发展农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拓展覆盖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全产业链体系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已植根于当地,助力莱西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标准化、可持续发展。”杨建齐说,企业与所在地不但实现了“双赢”,还带来了更多的收获——企业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环节,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注入科技力量;通过雇佣当地村民成为产业工人,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如今,如凯盛浩丰般“自带”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等的资本下乡模式,成为青岛各乡镇做强现代农业的“加速器”,升级了当地的传统农业,推动当地全产业链条延伸和风口产业加速发展。 总投资18亿美元、为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最大外资项目的益海嘉里食品工业园项目,伴随粮油精深加工板块顺利投产,已逐步发挥出链接带动上下游作用,为建设世界级粮油食品生产基地提供支撑;山东艾泽福吉智能化生物科技项目覆盖育种、加工、菌棒生产及销售等环节,正在迈向国内前列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为青岛市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提供示范样板;莱西市万林中央厨房、平度市胶东半岛全食材产业链等预制菜项目落地较快,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艾泽福吉生物科技生产的食用菌菌棒,出口至美国、西班牙、韩国、日本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唤醒乡村 一段时间里,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核心资源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实现乡村振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业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存在着巨大的资金需求,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迫切需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如甘泉般“解渴”。 另一方面,伴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城市快节奏工作生活激发起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让人们开始重塑乡村、运营乡村。可以这样理解,绿水青山、美丽田园正在成为“产品市场需求”,社会资本恰好能够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开发新产品、繁荣新产业、创造新业态的作用。 从这些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可以当作样本的实践。 在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人们现已很难看出其旧时贫困村的模样。如今,这里8个自然村水泥道路连通,民宿、咖啡馆等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小桥流水、遍野樱桃花的景致更是频频“出圈”。社会资本和政府财政资金的共同注入,让这里实现“面子”和“里子”焕然一新,最终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变”。 2019年,西海岸新区开启了杨家山里田园综合体市场化运作之路。青岛西海岸新区国有企业融发集团与民企青岛源诚控股发展集团联合,成立合资公司青岛融源杨家山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搭建人才返乡、资本下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美丽田园。
杨家山里示范片区焕新成为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美丽田园。
青岛融源杨家山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苗苗介绍,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打通了10余公里的对外交通道路,建成了田园共创学堂、田园会客厅、田园旅居院落、梧桐花开餐厅、在山里露营地等田园生活板块。同时,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土地流转工作,已流转土地3000亩,不仅提升了村容村貌,还盘活了乡村经济的内动力。 在做好优化环境、基础设施的前提下,2023年12月19日,杨家山里一体化平台运营启动,致力于提升村庄“自我造血”功能。具体来说,由融源公司统筹片区运营,整合片区内的旅游、餐饮、休闲等各类资源,实施整体IP打造、产品规划、利益分配等。过程中,签订镇级共富公司协议,采用“企业+村集体+村民”合作模式,继续深化合作、优化服务、创新产品;推动片区内的龙头企业、优势企业集聚抱团、共同发力,进一步优化红色文旅、原乡生态、研学旅游等特色旅行线路,打造杨家山里全域打卡模式。 “比如,前期片区4个自然村均采买了观光小火车,但由于单个自然村游览地有限,小火车使用率不高。我们成立共富公司后,将串联起整个片区23公里范围内的游览景点、设置游览线路,我们有信心将小火车游览打造成为游客来旅游的必打卡项目之一。”宋苗苗表示。
杨家山里示范片区投资建成了田园共创学堂、田园会客厅等田园生活板块。
如今,杨家山里片区农文旅项目发展已初见成效——2023年,片区吸引游客量达6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1.4亿元。“2024年,我们将进一步做好片区运营这篇文章。比如,招引演出团队,补齐片区夜生活板块;打造露营基地、儿童乐园等亲子项目,进一步吸引游客来此享受舒适田园生活。” 带动农民 资本下乡热潮,不仅带动了土地流转,盘活了多种闲置资源,还直接促进了农村电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位于平度市蓼兰镇南官庄村的青岛七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菌菇生产大棚内,农户王锡军正熟练地采摘菌菇。两年前,他把家里的15亩地流转给了七河生物,自己成为园区的一名工人。“以前年收入2万来块钱,现在基本上每月6000多块钱,有空的时间可以照顾照顾老人,干活还不累。”王锡军说。
位于平度市南官庄村的七河生物项目。
自2020年七河生物落地平度以来,已累计投资逾5亿元。位于平度市蓼兰镇的七河生物智慧化香菇产业园项目,已先后竣工投产了出菇大棚、香菇菌棒生产车间等多个板块,连续两年获得青岛市支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财政奖补。 “2024年形势不错,一季度的订单都已经排满了。”青岛七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静书安介绍说,如今,园区301个智慧化种植大棚已全部投入使用,每月产量稳定在200万棒左右,年营收可过亿元。
七河生物的落户,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静书安表示,由于七河生物的到来,当地农民和村集体的收入双增长。企业解决地方就业岗位1000余人,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种植食用菌。同时,企业所在地南官庄村以共富公司为平台,整合村内闲散劳动力与七河生物签订劳务协议,企业为共富公司支付管理费用。 企业为当地所带来的富民增收远不止于此——菌棒生产需要大量的苹果木,依托当地苹果主产区优势、辐射周边100公里,企业每年收购农户淘汰的苹果木原料1.2万吨;七河生物以每亩每年14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南官庄村570亩土地,实现了村庄年增收14万元、农户增收66万元。企业的到来还为当地带来了“人气”,以往村里只有逢年过节才开张的饭店,如今日常上座率喜人。 七河生物项目落地平度“开花结果”,将“成方连片”土地流转好、避免项目落地后自寻土地的举措,是其中关键一招。静书安坦言,正是因为当初南官庄村所采取的这一举措,让企业决定落地于此。 应当说,在资本下乡的过程中,好的营商环境,是促成企业选择落地的极大利好。同样的营商环境优势,还体现在连续两年的奖补,这为在疫情期间发展受阻但持续投资的企业缓解了不少压力。 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企业对支持和推动资本下乡有着更多的期待。例如,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用科技手段,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满足农村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便捷性;引导资本流向农业和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探讨通过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引导资本向农业、农村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投资;加强金融支持农民科技创新,推动广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融资、信贷等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多科技创新的机会和平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文 邢志峰/图)
持续发力“资本下乡” 投资同比增长11% 早在2021年,青岛就已在全国率先发布对投资过亿元“下乡项目”的奖补政策。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2023年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领域的过亿元大项目共有58个。2023年前三季度,青岛市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1% 连续投资持续奖补 最新推出的政策,在先前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加码”——已获奖补的连续投资项目,在下个统计年度实际新增投资达到5000万元(含)以上的,仍继续给予奖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