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山东就抛出重磅规划,谋定新蓝图。青岛被赋予新使命,迎来新机遇!
1月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会上透露,该《规划》已于2021年12月31日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实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对19个城市群进行分类部署。
山东半岛城市群处在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次发展战略节点上,作为国家“两纵三横”城镇化战略布局中的重点城市群,覆盖山东全域16市,对内承接南北、横贯东西,拱卫京畿、驻防海空,对外毗邻日韩、面向东北亚、联通“一带一路”,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3万亿元,占全国的7%以上,地位作用十分显要。
但就目前而言,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前排”城市群相比,无论是整体能级、区域辐射力、区内一体化水平,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谋求新的发展迫在眉睫。
《规划》以“三个走在前”为主框架,共6篇、22章,约4.5万字,提出,到203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实现较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发展活力、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战略地位和龙头作用全面彰显,新型城镇发展模式更加成熟定型,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
“世界级”这一目标定位向前排城市群发展目标定位“看齐”,彰显了山东向更高处攀登的信心和决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山东发展的龙头,青岛被赋予一系列新的定位、新的任务。《规划》提出,到2035年,青岛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青岛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支持青岛以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统领,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宜居宜业品质湾区城市。
近年来,青岛城市实力、能级不断提升,龙头地位作用进一步彰显,在山东这盘大棋中,有责任、有条件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展现更大的作为。
01
山东的目标和底气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山东半岛城市群位列5个“发展壮大”的城市群首位,是仅次于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之后的“第六极”,地位相当显要,肩负着“发挥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山东这几年付出的努力是艰辛的,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干就是四年。2019年山东GDP占全国的比重为7.17%,2020年上升至7.20%,2021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高至7.34%。山东作为北方第一省、中国第三省的位置愈发牢固,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不断提升。
列举一组数据,感受一下山东的实力、活力和底气:
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197个行业中类,工业增加值稳居全国前列,110种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于首位;常住、户籍人口“双过亿”;“四新”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市场主体超过1200万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145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万家;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1/5和1/6;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6亿吨,居全国第二位……
此次发布会上,山东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春雷表示,从全国发展大局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具备9大比较优势:
一是三次产业可以齐头并进;二是需求供给可以协同发力;三是新老行业可以相得益彰;四是各类企业可以比翼齐飞;五是陆海潜力可以统筹开发;六是交通运输可以四通八达;七是对外开放可以提档升级;八是城乡区域可以均衡发展;九是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
这也是山东敢于提出“到2035年,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目标的底气所在。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在全国大局中找准定位、提升位势,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需要首先解决的战略性、根本性问题。
山东半岛城市群明确了5大定位:
一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引领区;
二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三是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四是文化“两创”新标杆;
五是改善民生共同富裕典范。
这5大定位是立足山东自身禀赋,特色鲜明,指向明确。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是大局所在,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山东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能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关乎山东的未来,关乎南北方协调发展的大局。
用城市群的思路来谋求更大的发展,与过去各自为战有着明显不同,就是要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协同作战,最终实现共赢,形成“1+1>2”的协调发展效应。
此次发布的《规划》正是事关山东半岛城市群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指引。
02
青岛的新使命、新机遇
做大做强城市群首先要把中心城市发展起来。
纵观各大城市群,无一不是有着一个或者多个“核”。这些“核”肩负着城市群内资源要素的集聚、整合和配置。
国家把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摆在了重要位置。山东半岛城市群着力优化“一群两心三圈”格局,“两心”,即济南和青岛。
此番,《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济南、青岛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的目标,并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2035年目标的重要内涵,再一次强化了济南和青岛的核心地位。
济南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首位度,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
青岛的目标和任务是增强引领力,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宜居宜业品质湾区城市。
济青区位不同,禀赋各异,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扮演的角色自然不同。济南主打“黄河牌”,青岛主打“海洋牌”,分工明确,能够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
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两心”,或者说是“双核”,济青的综合实力在16市中遥遥领先。济南长期以来首位度偏低的局面正在改善。
青岛浮山湾 摄影/王华
青岛的龙头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2021年,青岛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万亿,并取得了10.7%的全省第二快增速,首位度较上年同期提高了0.31个百分点,提高到17.06%。
再来看海洋。海洋是青岛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赢得未来的战略要地。经过多年深耕,青岛海洋科技优势愈发明显,海洋产业实力更加殷实。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海洋生产总值3129.6亿元,同比增长20.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4%。纵观全国,青岛在“海洋圈”的位置感也更加清晰和牢固。
《规划》赋予青岛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的定位和责任,更加坚定了青岛打好“海洋牌”的决心和信心,而山东的支持将为青岛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更多助力。
03
关键是增强引领力
要扛起责任,实现目标,青岛的发力点和落脚点就是增强引领力。
要增强引领力,表明青岛作为山东发展龙头的引领力还不够强。
如前文所述,青岛作为全省经济第一市的地位愈发牢固、无可撼动,首位度也提高到17.06%。但与深圳、苏州等先进城市相比首位度还不高,城市能级、辐射力、引领力还有待提升。
“世界级”的山东半岛城市群,需要一个“世界级”的青岛。
青岛不能仅仅满足于全国第13、北方第3,还应该有更大的理想抱负,奋力争先进位。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没有科技引领的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之所以能成为所在城市群的龙头、核心,关键就在于具有超强的科技创新策源力。
青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科技创新引领力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活力不断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2021》榜单,青岛前进16位,升至全球第53、全国第10,连续两年成为全国进步最快城市。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青岛位列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城市第10、较上年前进5位。
科技创新原本就是青岛的一块“长板”,但如果放在驱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维度看,青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规划》给出的指引是:承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集聚创投风投等创新创业要素,打造人才荟萃的“青春之岛”、活力迸发的“创业之城”。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产业协作是“共同语言”,是关键载体。以制造业起家的青岛,拥有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9个。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经历“阵痛”后的青岛制造业强势回归,重回全国“第一梯队”。
但也要看到,青岛制造业整体实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还不高,尤其是产业层次、水平、核心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给出的指引是:增强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国际一流产业集群,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再者就是继续深耕海洋。国家发改委网站2021年12月20日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438号建议的答复》两次“点名”青岛,把青岛列入“沿海基本具备建设海洋特色现代化城市基础条件的城市”之一。下一步,国家将依托有条件的沿海城市,打造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海洋城市。青岛应当拿出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率先走在前。
《规划》给出的指引是:增强经略海洋先导功能,彰显海洋、海港、海防特色,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打造国家海洋科技创新、航运贸易、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的主力军。
未来的城市竞争越来越成为城市群与城市群、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青岛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必须将自身的发展置身于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个坐标中进行谋划,按照城市群发展的逻辑优化城市发展逻辑,助力、借力城市群发展,为自身赢得更大空间和更多可能。
作者|观象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