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华灯初上,台东夜市在喧嚣的叫卖声中逐渐热闹起来,人们三五成群的吃着烤串,喝着奶茶,或驻足挑选,或与摊主讨价还价,那触手可及的烟火气里蕴藏着的是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 正所谓“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台东夜市不仅是青岛“夜经济”的代表,也是青岛烟火气最浓郁的地方。6月3日晚上,青岛新闻网记者走进台东夜市,用镜头记录下摊主们忙碌而朴实的生活。当这座城市缭绕起浓浓的烟火气时,一并升腾起来的,还有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卢姐:卖内衣裤利润微薄 但对我来说足够生活 晚上8点的台东,向来是最热闹的地方,而这热闹的核心,就是台东夜市。年近五十的卢姐站在摊位后面用挑杆整理挂在高处的女士内衣,卢姐的摊位面积不小,各式内衣裤、袜子摆得满满当当。 “我在夜市干了七八年了,专卖内衣内裤。”趁没人的空档,卢姐随手整理着被客人翻乱的货品,“一个月能有个几千块的收入。”卢姐说,干夜市都是小本生意,她卖的又都是些利润微薄的东西,“我丈夫有一份工资,再加上我这边的(收入),基本够我俩的生活。”内衣裤虽然都是些小物件,但大批量上货时也并不轻松,孩子不想让卢姐太操劳,但她闲不住,也不想闲着。 3月底台东夜市恢复开街后,卢姐又开始忙碌起来,虽然辛苦,但心里踏实。“赚多赚少的是笔收入,现在就希望夜市的人气越来越旺,最好是超过从前。”卢姐笑着说。
姚女士:现在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从前的“感觉”回来了 在夜市逛上一圈,时常会看到背着书包追逐嬉戏的孩童,他们大多是夜市摊主的子女,放学后的时光都在夜市里度过。“他们俩9岁了,上小学三年级。”在夜市经营鞋摊的姚女士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他们俩之前都是爷爷奶奶带,现在爷爷奶奶有事,爸爸还没下班,(孩子)就只能跟着我了。” 今年40岁的姚女士是泰安人,2007年,她从公公婆婆的手里接过这个鞋摊,一干就是13年。尽管鞋摊的面积不算大,但经营起来却并不轻松,姚女士需要自己去外省看货、发物流,回来后还要理货、卖货,虽然辛苦但好在生意不错,收入也相当可观。 “别看我这个摊不大,日常收入要用来还房贷、缴社保、养孩子,作用可大着呢。”姚女士笑着说。运营一个鞋摊看起来容易,可背后的艰辛常人无法体会,“每天忙活惯了,闲下来还真不适应,刚回来那会儿还得找找‘感觉’,都不会卖货了。” 现在找到“感觉”了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姚女士不住地点头,“现在天暖和了,人明显多起来了,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我挺高兴的,既找回了以前的‘感觉’,也对未来充满期望。”
王波:如果今年我能多赚点儿钱 我想在青岛买房安家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干夜市摆摊算不上是个“体面”的工作,但王波却认为,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城市的烟火气不能没有他们。王波今年32岁,6年前从郓城来青岛谋生,现在在台东夜市经营手机壳摊位,“这个摊儿原来是我亲戚的,后来他不干了就转给我了。” 与其他人不同,王波和妻子是夜市里的“夫妻档”,两人的摊位挨在一起,平时妻子就坐在王波“背后”卖帽子和项链,两个摊位加起来的收入不仅能维持两人的日常开销,还能略有盈余。
“我媳妇不想和我异地恋,就跟我来了青岛,她以前是上班族,我们俩的时间不同步,她索性辞职也跟我干起了夜市。”王波说,夜市通常是下午3点就要推车“进场”,干到晚上10点收摊,过的是黑白颠倒的日子。“最期待7、8月份,那个时候人多生意好,赚的也多,但也非常累。”王波说。 虽然忙碌的时候很辛苦,但王波坦言,他想多赚点钱,好在青岛买房安家,“如果今年或者明年能多赚点儿钱,经济上再好点儿就考虑这事(买房)。”说起未来,王波的脸上展露出笑颜,“走一步看一步吧,不管怎么说生活总得有点儿希望。”
杨莉:生意好干活就更有劲头 为了孩子我得努力赚钱 台东夜市诸多小吃中,烤海鲜的摊位不在少数,但要论起服务,杨莉的海鲜摊可是没话说。“想吃点什么过来看看吧。”面带微笑,声音甜美,杨莉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经过海鲜摊的路人,她的摊位前也因此聚集了不少食客。
今年30岁的杨莉和丈夫都在台东夜市经营海鲜摊,这份工作油烟很大,也常会被烫伤,但杨莉对此却习以为常。说起入行的经历,杨莉打开了话匣子:“我老公以前在饭店当厨师,生意不好,我们俩就决定创业,干夜市投入的成本小,只要肯吃苦就能赚到钱。” 杨莉个子高挑,皮肤白皙,说话时语速很快,很难想象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的4岁,小的1岁,老人在家照顾。”杨莉说完又很快补充道,“我得出来赚钱,养家糊口,(离开孩子)也是没办法。” 干了这么久夜市有没有想过开个饭店?杨莉摇了摇头说:“以前想过,但房租和人工成本太高了,压力会很大,干夜市时间自由些,还能多陪陪孩子。”杨莉说,夜市的海鲜摊生意主要依靠外地游客,“虽然之前受了影响,但现在好多了。”开朗的杨莉又笑起来,“5月比4月好,现在又比5月好了很多,人多生意好我干活也更有劲头。”杨莉从烤箱里取出一盘烤扇贝递给顾客,“咱靠不了父母,没什么学历也找不到好工作,只有靠自己好好干才能让孩子以后过得好。”
孙先生:研究过转型也想过去上班 最后还是决定继续摆摊 “这些都是新到的货,这儿有镜子,喜欢就试试。”在一个卖饰品的摊位前,围满了挑选耳钉的女孩子,老板孙先生卖力地介绍着自己的商品,仿若“饰品界李佳琦”。“我要是李佳琦就好了。”孙先生闻言笑了起来,他直言现如今的网络直播卖货对实体的冲击很大,他们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在家闲着那俩月我也没转型做网店,我怕麻烦,利润微薄的小东西,一上网就可能会有千奇百怪的售后问题。” 孙先生的妻子在青岛干婚庆行业,闲暇时就来台东夜市帮丈夫打理生意。“她那边也没什么活,就来帮我卖卖货,俩人一起多卖点,就能多点收入。”孙先生说,“我今年30了,下半年(经济)情况好点了,我们打算要孩子。”说完这句话,孙先生盯着他售卖的耳饰看了一会,又补充道,“我觉得能行,能好起来,没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