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地铁2号线二期工程建设近日又迎来一项突破性进展。随着“纵横号”盾构机缓缓进入钢套筒,汉川路站至东川路站盾构区间(简称汉东区间)右线顺利贯通,标志着该项目建设取得关键性进展,对全线贯通具有重大意义,加快了青岛李沧东部城区迈入“地铁时代”的步伐。
短短800米有8块绊脚石
承担青岛地铁2号线二期工程常川路站至汉川路站区间施工的“纵横号”盾构机在完成东常区间1038米的地下之旅后,经过短暂“修整”,于2024年9月28日自东川路站右线小里程端再次始发,沿金水路自东向西掘进800米到达汉川路站。这个距离并不长,可能仅仅是一般市民出小区到公交车站的距离,但是“纵横号”要在这段距离面对8处重大施工风险,分别是始发和接收风险、不良地质风险、金水路上复杂的管线风险、下穿金水河风险、侧穿炉房桥风险、穿越软硬复合地层风险等。盾构机往往前一段还在全断面硬岩中掘进,不出几米,就进入上部砂层、下部硬岩的复合地层,周边环境形势严峻,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盾构施工班组要对地质条件变化进行研判,对掘进参数及时调整,面对不小的考验。短短800米,8块“绊脚石”,平均每100米会碰到一块。
金水河段是全线“咽喉”要冲,河面宽30米、水深1米,盾构隧道拱顶距河床仅7.7米。此处地层为“上软(富水砂层)下硬”复合结构,施工中极易引发涌水、涌砂、掌子面坍塌甚至盾构机“栽头”等险情。“盾构机在河底长距离穿越30米,地质强度不均、透水性强,平均每掘进20米就要换一次刀,刀具磨损异常严重。”盾构班组长曹培林坦言。地上潺潺河流,地下寸寸掘进。建设过程中,建设团队聚焦施工难题,协同参建单位提前筹谋,科学组织,多次优化专项施工方案,并结合区间地质条件,通过优化掘进参数、实时监测调控等多种技术手段,不断强化盾构掘进安全管控,顺利实现平稳穿越。
十环一评价锚定世界一流目标
为保证区间盾构有序、安全掘进,项目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系统、全面监控测量,严格控制盾构掘进参数,一方面使用皮带机自动称重系统对出渣量进行监控,确保盾构施工安全可控,另一方面使用盾尾间隙自动测量系统对管片趋势实时监控,确保盾构姿态及时调整纠偏。盾构施工过程中,第一建设分公司在地铁集团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目标体系总牵引下,运用三位一体系统思维,创立机械掘进区间施工质量单板考核制,按照“每环一复盘,每班一考核,十环一评价”的质量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强化质量管理。通过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和手段,汉东区间右线施工质量初验评价达A率96%。
工程部长邢龙表示,班组盾构掘进2班成员刘伟洋发现走道板和台车尾部的安全隐患,并主动提出解决思路,荣获“安全之星”,这一荣誉背后,是班组建设带来的巨大改变。像刘伟洋这样的建设者,只是众多积极参与者的一个缩影。他从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参与,这种变化就像一颗种子在青岛地铁2号线二期这片土壤里生根发芽。
地铁2号线二期工程(东延段)属省、市两级重点项目,并列入“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线路全长8.9公里,共设8座车站,均位于李沧区。作为连接李沧东部与李村中心城区的交通大动脉,青岛地铁2号线东延段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推动城市“北拓”战略、激活东北部活力的关键项目。建成后,这条“城市动脉”将串联起多个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截至目前,青岛地铁2号线二期工程共8个区间已累计贯通6个,土建累计完成85%。下半年将全面进入站后专业施工和出入口建设阶段。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 记者 徐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