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青岛:更多美好在身边发生 两年实施城市更新建设项目2157个,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 “当今全球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上升至70%。”数字的背后,是正在全球范围上演着的城市化的“燎原之势”。在中国,到2050年预计新增城市人口2.55亿人,需要十余个像上海这样规模的城市来容纳,超大城市的资源承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让我们不禁陷入思考:高密度下宜居,能实现吗? 当下,各大城市正努力描摹未来样本,尝试给出肯定的回答。在上海,一座“人民城市”生动可见,以人为本推进城市空间构造、公共服务供给和日常管理;在成都,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为城市发展蓝图,打造独特现代化城市品牌。不仅如此,一座座“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不断“生长”…… 从2022年初到2023年底,青岛对标先进城市,独具一格“更新”这座城市,700多天只争朝夕,丰富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岛实践—— 去年年初,青岛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发展放在新发展格局中、放在山东发展全局中、放在城市新的历史方位中来审视和谋划,启动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旧城旧村改造建设、停车设施建设、公园城市建设等十大领域精准攻坚、扎实推进。据统计,两年时间已实施2157个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项目。 修葺一新的老里院,变身美轮美奂的文化、艺术、商业空间,成为时尚“打卡地”;改造过后的老旧小区添了休闲广场,成群结伴的居民在这儿叙着家常;每天晨曦初露,分布各处的山头公园便迎来一拨又一拨市民,登高望远……越来越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面貌之变在市民身边发生,令人耳目一新。借由城市更新建设,青岛正在多维度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进而让1000多万市民,乃至更多人可以在此诗意栖息。
航拍青岛浮山周边。刘栋 摄
穿透力 城市的更新,需要具备历史的穿透力。某种意义上讲,守好文化命脉就是延续城市的生命力。 1994年,青岛被批准成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最早的实践地之一,这里山、海、城相互依傍,浑然一体,其精华都浓缩于老城区,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和乡愁。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很重视老城区的更新和改造,进行了多轮保护复兴工程。自去年三年攻坚行动启动以来,青岛更是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作为“一号工程”来抓,老城区的更新步伐明显加快,活力愈发强劲。 2022年4月,历史城区范围内总投资40亿元的72个项目集中开工;2022年7月,首届“上街里”啤酒节共吸引游客70万人次;2023年1月,老城区商家反映,其在旅游淡季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0%;2023年8月,历史城区已完成保护修缮项目30.4万平方米,中山路区域日均接待游客达32万人次,再创新高…… 如果拨开表层现象,会发现老城复兴的内在基因来源于青岛对历史文化的赓续与传承、对城市风貌的保护性修缮、对产业业态的促进与重塑、对整体环境的提升与优化和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支持与坚守。 德式洋房红瓦、老虎窗、山花造型、棋子腰线、镂空的十字花院墙,仔细打量修缮后的刘子山别墅群建筑,“绣花式还原”程度极高。在更新保护中,青岛格外重视对历史建筑“价值要素”的保护,采取“田野调查”方法,进行多轮数据普查,实地梳理每一栋现存历史风貌建筑的“价值要素”,并编制形成一系列图集。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寻访民间工匠艺人、房屋修缮企业,深层次挖掘经典工艺工法,打造“修旧如旧”的修复效果。 青岛的老城区更新并不止于“修好一处老建筑”,而是导入新业态,培育新动能,实现人气和业态的持续长效增长,这样的尝试也已收获了可喜成果。以上街里·银鱼巷为例,引入南枝小馆、Largo、Berry Beans咖啡等原创品牌,多元的业态和全新的场景不仅充实了市民游客的游玩体验,也让这里由内而外焕发出勃勃生机。 老城区的烟火气,仍在加速升腾。据统计,截至目前已引入餐饮美食、精品住宿、文化体验、创意零售、休闲娱乐等业态289家,运营面积达17万平方米,安娜别墅、青岛小馆等一批新落位业态成为网红打卡地;四方路、即墨路实现顺利开街,太兴里、三兴里等重点里院首批商户开业运营。今年历史城区单日最高客流突破30万人次。 沐浴阳光里,漫步老城小路,这是独属于青岛这座城市的休闲与惬意。今年不少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择一老街小巷,来一场Citywalk,仿佛踏上穿越之旅。不少人会有同一个感受:老城区更好逛了。这里的“好逛”并不单纯指异彩纷呈的活动、琳琅满目的店铺,更多的是历史城区更便利、更有温度、更多关注到“人”的需求。 今年,青岛老城区完成胶州路、武定路道路整治,目前正在实施中山路地下管网及路面改造工程。中山商城人防停车场等5处新建停车场均已对外开放,新增1300余个停车位;建成水龙池子广场等3个街心公园,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休闲游憩空间。种种迹象,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昔日的老城区,又焕发了新活力! 吸引力 事实上,一座真正以人为本的城市推进的“民心工程”,已超越单纯的民生供给,更指向对“全人群”深层需求的观照——让不同年龄、不同层面的人群都能够在城市中感受到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并有为之奋斗的机会,进而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认同感。 冬日暖阳,家住市南区观城花园小区的李大爷和老伴,喜欢午后坐在修葺一新的休闲广场石凳上,边晒太阳边拉家常。谈起小区升级改造带来的便利和幸福,李大爷脸上带着笑意细细数来:干净整洁的小区、新增的垃圾分类厢房、整齐划分的停车位……“从里到外的变化,让这个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小区又重新有了‘生命力’,我们住在这儿也仿佛变年轻了。” 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始终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 “哪里不行改哪里、缺什么补什么”,针对老年人需求,青岛在老小区内注重适老化改造,比如增设扶手、增加休闲座椅、台阶改斜坡等,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加装电梯。针对儿童需求,则利用腾退空间和边角空间,建设口袋公园并加入儿童友好的“适儿化”设计,通过增添玩乐设施、休憩场所,为儿童提供了更完备、安全、趣味的娱乐休闲空间。 来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市注重楼里楼外、地上地下一体实施,推动老旧小区和街区协同改造,年内完成473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13.8万户,改造面积、户数历年来最多,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同时,14个城中村项目启动签约,66个续建项目有序推进;18个项目实现回迁安置,8000多户居民喜迁新居。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能否解决住房问题,这决定了青年人是否甘愿在此长久“扎根”。今年青岛不断完善以公租房、保租房等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开工建设公租房60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4万户,建筹保障性租赁住房3.5万套(间),有效解决不同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始终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在青岛,山头公园绿地是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了满足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我市启动公园城市建设,完成市区60个山头公园的改造提升,浮山、太平山两个市区最大的山体公园今年5月全面开放,李村河、张村河等滨河绿道正加快建设,中山公园、植物园、汇泉广场绿地等完成“拆墙透绿”“拆栏让绿”,一批市民身边的口袋公园建成开放。 城市的样子,是由每一个栖居其中的人构成的。未来青岛还应更加聚焦于人的主观感受和生活品质,只有如此,个体才不会被淹没于城市继续生长的浪潮中,而是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持久力 城市应当如何“更”才能持久“新”?在依靠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的同时,青岛也逐渐把“精细化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比如,太平山中央公园、浮山森林公园开放后,周末及节假日日均游客达8.5万人次,加强绿化管理养护、维持好环境卫生等一系列管理措施亟需跟进;再如,老旧小区改造焕新后,配套物业管理服务需及时跟上,以满足群众更多的居住服务需求;又如,全市建设了大量停车设施缓解“停车难”问题,搭建一个平台来统筹利用好停车资源便显得尤其紧迫。 着眼于让城市“有颜”又“有序”,今年以来,青岛在全市开展城市管理领域重点问题专项整治攻坚行动,聚焦市民普遍关注的交通拥堵、违法建设、环境脏乱差等13项“顽瘴痼疾”,下足“绣花功夫”,全方位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重拳出击、有违必拆,两年来累计拆除各类违建1700多万平方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城市环境的“硬钉子”被拔除。 青岛还花大力气开展市容秩序治理和交通拥堵治理——近两年,聚焦重点区域脏乱差问题开展集中攻坚,主城区90余处农贸市场全部完成规范化创建,40余座桥梁的桥下空间实现美化提升,城市主次干道深度保洁率持续提高,9处海水浴场完成新一轮提档升级,城区内300多公里高压线实现入地改造;聚焦交通拥堵“大城市病”综合施策,系统梳理了主城区200余处拥堵点位逐一攻坚破解,交通秩序正加快改善。以老城区、旅游景区为重点积极增加停车设施,新增泊位2.3万个;大力推进停车数字化建设,“青岛停车”平台接入泊位70万个并实现信息实时在线,具备开放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全部向社会开放,市民群众停车更加方便。 青岛还将城市体检工作与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发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绿色城市等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探索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座理想的未来之城,到底是什么样的?样本有很多种,但内涵却是共通的——使在这里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青岛,正朝着这个目标加倍努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