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青岛着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山东省政府新闻办近日举办“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介绍山东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情况时,省科技厅负责人作出如上表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突出“引领型”发展导向,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这是青岛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今后五年发展基本方略之一。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高阶目标。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聚焦聚力打造的“四个城市”之首。今年4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时间表”——到2035年,初步建成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文化繁荣、海洋国际交流合作活跃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目标高远,路径明确,加上省级层面的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更有底气。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主动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此次发布会透露,今后五年,山东将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其中,在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上,将支持青岛加快建设崂山-蓝谷科创走廊,争创青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青岛科技创新禀赋特色鲜明,优势显著。青岛要“在全省勇当龙头”,首先要在科技创新上当好龙头,要扛起更重的担子,展现更大的作为。 01 支持青岛加快建设一条“走廊” 科创走廊是区域创新网络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指创新要素高度集聚、高端人才资源汇集、新兴产业创业密集、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创新支撑作用明显的重点发展区块。 当前,科创走廊正成为区域创新竞争的新赛道和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东京—横滨、圣何塞—旧金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等创新走廊一直是表现最好的创新区域。 从国内看,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快建设广深港科创走廊和广珠澳科创走廊,长三角地区也在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更好地支撑所在区域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青岛也在发力建“科创走廊”。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引领建设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依托崂山、即墨等区市和功能区打造滨海科教产融合集聚带。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共建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 《青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路径。规划把青岛“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概括为“三城一廊”,其中“一廊”就是指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 具体思路是: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为主要载体,强化科教产资源集聚融合,把分布在鳌山湾、胶州湾、灵山湾等湾区的科创资源集聚区“串珠成链、联合融通”,实现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打造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 各个区域有着明确的定位和分工,其中—— 胶州湾北部主园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医疗、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发展信息安全、半导体、大数据、5G、人工智能、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康复医疗、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细分产业,提升国际化产业集聚和科技服务能力,打造国内一流科技园区; 蓝色硅谷核心区聚焦海洋科技源头创新、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海洋优势特色产业,探索新经验、试点新模式,围绕海洋信息、海洋技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主导产业,构建蓝色经济创新生态,打造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区; 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则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家电等重点产业,依托国际创新园、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等产业创新平台,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抢占前沿技术发展制高点,打造科技产业集聚区。 此外,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市南软件园、青岛科技街、青岛未来科技产业园、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也都分别“领到了任务”。 显然,建设科创走廊,是将青岛科创资源“串珠成链”,形成1+1>2效果的切实可行路径。随着这条走廊的不断隆起,青岛科创实力将再上一个大的台阶。有了省级层面的支持,更应大胆试、大胆闯,争取为全省“打样”。
02 支持青岛争创一个“试验区” 再来说说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2020年,科技部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修订版)》,目的是推动以解决人工智能科技和产业化重大问题为导向,加强内涵式发展,构建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良好生态,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样板。 提出的目标是,到2023年,布局建设20个左右试验区,产出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创新一批切实有效的政策工具,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能否在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布局中占得一席之地,关系到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更关系到青岛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 青岛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健全,有着人工智能发展的丰富场景。2019年,青岛获批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这是一个重大利好。国家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创建,旨在建成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试验场,不断放大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的“赋能”效应。获批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就好比是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列。 以此为牵引,青岛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引育,加强研发和产业示范部署,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基础和优势基本形成。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确定为推进数字产业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对推进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建设作出部署。 当前,青岛正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人工智能被列入突破发展十大新兴产业链之一。 此番,山东明确提出,将支持争创青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再次为青岛发展人工智能撑腰。 机遇就在眼前,竞争异常激烈,机会稍纵即逝。 青岛要主动对标对表,积极探索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探索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新方法、新手段,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条件支撑,争取早日“入列”。
03 支持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没有海洋,就没有今天的青岛。大到城市格局,小到一砖一瓦,青岛城市风貌、人文气质、产业类型等都与海洋有着密切联系。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这一点,早已是公论。 目前,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涉海资源集聚且丰富,青岛在全国独一无二。2021年全市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占GDP比重达30%以上。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并把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作为“六个城市定位”之一,将海洋发展摆在前所未有的位置。 用意和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要聚力打好“海洋牌”,把海洋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发挥好海洋这个特色优势,为今后的青岛发展增添胜算。 青岛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海洋型城市? “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支持深圳、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21年,中央有关文件提出“支持深圳、青岛等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把青岛海洋发展摆在了全国沿海城市的第一梯队。 青岛深入研判、准确把握国家赋予海洋发展的新定位,提出将“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作为“十四五”期间青岛城市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画像”是: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显著优势,在全球海洋城市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重点是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即: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化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 今年4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意见》,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高阶目标,提出到2035年,初步建成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文化繁荣、海洋国际交流合作活跃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放眼全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已经成为前排海洋城市普遍的奋斗目标。 于山东而言,把海洋经济实力最强的青岛推出来,支持青岛打造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引。 省市一体,协同发力,向海向大洋,青岛将走得更稳更远。 要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首先必须在全省勇当龙头,而科技创新、经略海洋是很好的突破口。要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始终站在全省谋划青岛的发展,主动承接“山东责任”,展现更大的“青岛作为”。 作者 |观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