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青岛,接连迎来重磅引领性项目的落地。 7月2日,占地4100多亩、总投资130亿元的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项目在上合示范区开工。这是海尔集团自创立以来在中国最大的投资项目,未来将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和全产业链智慧家电科技园区。 仅仅在5天前,赛轮集团宣布拟投资174.8亿元将在西海岸新区董家口建设“超级工厂”。这一数额,创下青岛上市公司在本土投资额之最。项目建成后,赛轮的轮胎设计产能将突破1.14亿条,跻身“年产亿条轮胎俱乐部”。 作为智能家电产业链和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海尔、赛轮“大手笔”落子,将为青岛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提供新支撑。 实体经济是山东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锚定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青岛推动省“十强产业”在青岛链式发展、集群发展,发起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打造24条重点产业链和七大未来产业,由市级领导同志担任“链长”、47家先进制造业企业担任“链主”,以“政府+企业”的合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监测季报,一季度,青岛全市“十强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对全省贡献率达到16.15%,稳居全省第一,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贡献力量。
数字牵引,优势产业拉长长板 埃及当地时间7月3日上午,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电动车组载着乘客从开罗市的阿德利·曼苏尔车站驶出。这是“青岛造”也是“中国造”电动车组首次开进埃及。 这是从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驶出”的最新成果。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是落地青岛的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一。就在6月14日,青岛市政府与中国中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新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与战略合作一同落地青岛的,还有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这一集聚中车内部制动业务资源的全新载体,将为轨道交通、汽车、工业等领域提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制动、缓冲系统产品和全寿命周期智能化解决方案,以数字化驱动产品、系统和模式的创新。 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这七大优势产业链,是制造底蕴深厚的青岛多年以来积累的财富。 当今世界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转变,尤其面对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关键期,数字经济俨然成为应对经济压力的稳定器。青岛正在抓住产业变革的风口,点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引擎,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驱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形成能级不断提升的产业梯次发展格局,打造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踏上数字化转型快车道的青岛,已经累计示范培育17个工业互联网平台、52家智能工厂、496个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上云用云”企业3万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发布的4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中,青岛入选4个、占比高达10%;最新公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入选国家级优秀场景名单,青岛又有3家企业的4个场景入选,不断擦亮“工赋青岛智造强市”的城市品牌。 今年,青岛遴选首批10家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为相应行业企业搭建精准的免费“挂号”问诊平台,目前诊断企业(机构)445家,转化数字化改造项目14个,不断探索形成匹配行业转型需求的解决方案。 引育并举,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6月9日,青岛首个新兴产业园——青岛集成电路产业园,迎来了首批总投资201亿元的1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涵盖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青岛正在集成电路产业赛道上持续加力,以产业集聚有力支撑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链加速崛起。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已有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111家。 在青岛,以“加速度”实现跃升的,不只是集成电路产业链。6月21日,开工建设250天、提前63天实现全面封顶的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再度为青岛“强芯扩屏”的城市梦想提振信心。仅仅两天后的青岛国际显示大会上,9个新型显示产业项目、2个半导体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达206亿元,为青岛乃至山东的产业补短板引入了新的支撑。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是两条决定城市未来竞争力的产业赛道,领衔着青岛谋划的十大新兴产业链,也在青岛这片制造热土展现出了高成长性。这样的高成长性的背后,是一个开放的青岛。青岛以开放生态招引行业高端资源,以重大项目牵引产业链构建,加速新兴产业格局的形成。 在青岛日新月异的产业格局中,越来越多的开放故事凸显着这座城市对新兴产业的吸引力。 坐拥全国首个国家级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青岛形成了以歌尔为龙头,以小鸟看看、量子云、宇科等近百家优质企业为基础,包含“硬件—软件—内容—应用”全链条的虚拟现实产业链,其中崂山区汇聚着全国约70%的虚拟现实科研力量、聚集100余个虚拟现实相关项目和90余家相关企业。 在人工智能产业链,被称为“AI+制造”第一股的创新奇智,集聚20万算法开发者的极视角,IPO刚刚获受理的以萨科技,每一家“链主”企业的背后,都有一段和青岛“双向奔赴”的产业故事。 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新一轮竞速赛中,青岛把实施招大引强行动作为做强24条重点产业链的“实招”“硬招”,以明确目标牵引行动开展,提出每个产业链每年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或行业引领性项目不少于2个。 开放场景,引育并举,青岛推进产业赋能行动,评定34家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场景应用实验室,其中有13家获融资近4亿元;上半年新增4个省“雁阵形”集群和6家集群领军企业,总数达到18个、25家,新增数量和总数均居全省首位;青岛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做法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两业融合,培育优质产业生态 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高能级的现代服务业是题中应有之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对要素集聚的能力就越强。 青岛将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提出聚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会展业七大现代服务产业链,在“制造+服务”的深度融合中发掘城市未来的竞争力。 在“两业”融合的推动下,青岛正在推动先进制造业成果更为广泛和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场景。作为全国“两业”融合示范企业,海尔智家推出场景品牌“三翼鸟”,以2万多款组件、300余个场景方案、200多种服务为基础,按照用户需求一站式定制,实现服务方案的几何倍数裂变。特锐德在电力装备先进制造基础上,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新能源微网业务,构建起亿辆电动汽车的储能网,通过AI计算实现能源的削峰填谷。 在青岛,“两业”融合不仅引发着产业功能形态和组织方式的变革,也在不断提升着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生态。青岛推动这座城市的千余个制造场景和171个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聚焦5G电价优惠、柔性化定制推广、建设5G应用、打造新型汽车产业、强化人才支撑、应用数据开放等八类重点场景,创新出台实施“两业”融合、“黄金42条”,打通产业融合发展关键路径。 青岛多向发力,从顶层规划到要素保障,培育更加适合现代产业体系繁茂生长的产业生态。 在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中,青岛健全产业链专班、区市和功能区工作架构,构建形成“链长+链主”双向发力、“产业链+区市(功能区)”一体推进的“1个行动计划、1张产业图谱、1份招商目录、1组项目清单、1组支撑平台”“5个1”工作机制,实施建群强链、招大引强、育苗倍增、创新赋能、要素保障五大行动,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鲜明导向。 以项目引领产业发展,青岛策划储备了总投资近8000亿元的342个产业链重点项目,链主企业招引落地重点项目55个,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1103亿元。 和企业携手应对超预期因素,青岛先后制定出台了“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清单、助企纾困“42条”、稳定经济增长“89条”等一揽子政策,帮助企业主体纾难解困、提振信心。 以专业化园区赋能产业发展,青岛正在超前规划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截至6月底,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青岛片区累计招引世界500强企业项目9个、行业领军企业及产业链引擎项目44个,累计推出净地14.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86.23亿元,园区建设水平居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首位。 在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进程中,一批供应链稳定、要素链完备、创新链活跃、“根植性”和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正在这座城市肆意生长,厚植“青岛制造”“青岛服务”新优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