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了国产电影工业化发展轨迹,电影人在这里“讲好中国故事”——
东方影都:电影工业化的“青岛范式”
2016年电影《长城》上映后,导演张艺谋在专访中坦言:“(拍摄)重工业类型的电影,我们的经验还是不够。从这第一步(讲故事)到最后一步的电脑特效,我们跟好莱坞相比都有差距。”
作为东方影都建设阶段首部入驻拍摄的国际大制作,《长城》堪称影都工业化的起始坐标。自2013年破土动工开始,青岛东方影都便以“中国首个国际化电影基地”的姿态,锚定中国电影工业化、科技化的航向。从《长城》的“国际化合拍试水”到《流浪地球》系列的“科幻突围”,从《封神》三部曲的“神话史诗”到《刺杀小说家》的“虚实共生”,从《万里归途》的“异国场景搭建”到《蛟龙行动》的“深海题材呈现”,电影工业化的10年历程,一步步回答了从“如何讲故事”“如何做特效”到“如何自主创新”的系列问题。
东方影都关于电影工业化的探讨聚集了一大批电影中坚力量,以接力互动、负势竞上的方式实现了国产电影拍摄的创新。由“作坊时代”到“封闭园区创作”,由“数字拍摄时代”到“虚拟拍摄时代”,东方影都实现了“内容与技术共舞”的探索,定义了国产电影的新范式。立足于国际标准的高水准影棚,青岛构建了“可视化剧本—虚拟预演—实拍—特效”的全流程工业化体系,在已有的国产类型片之外贡献了工业化电影的百亿级增量。
回顾东方影都的电影工业化发展脉迹,它同步于中国电影创作者文化自信与技术赋能的深刻实践,同步于中国故事讲述方式的实质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