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扑网

标题: 老建筑里的“青岛光影” [打印本页]

作者: 青岛城事    时间: 4 天前
标题: 老建筑里的“青岛光影”

老建筑里的“青岛光影”

青岛,这座浸润着欧陆风情与东方神韵的滨海之城,拥有山海城一体的城市风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魅力、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特质,既是中国电影史的“天然影棚”,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世界“电影之都”。青岛与电影的相遇相融,不仅是一部城市与光影的共生史,更折射出中国电影从蹒跚学步到昂首世界的壮阔历程。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光影传奇精彩青岛》系列报道,讲述发生在青岛的那些光影故事,展示青岛影视产业的活力与潜力,聚焦青岛“电影+”的探索与实践,为影视高质量发展、全产业链创新提供助力。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之间,凝固的不仅是大时代风云造就的多姿多彩的建筑群,更是一部鲜活生动的城市电影史。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电影之都”,青岛以万国建筑为放映机,用历史影院建筑构成了属于这座城市的原生蒙太奇——这里的每一级台阶都像胶片齿孔,砖石肌理间,时光与胶片交叠生长,链接着1907年的放映机嗡鸣声与2025年的“元宇宙拍摄舱”技术,谱写着建筑与影像百年共生的“东方影都”故事。


青岛早期影院的光影传奇

青岛的光影文化深植于城市肌理,那些承载着胶片记忆的老建筑,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电影浪潮的起点。

1900年,太平路的亨利亲王饭店影戏院开业,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场所之一。而湖北路17号的水兵俱乐部(今1907光影俱乐部)1899年始建、1902年竣工,最初为水兵休憩场所,却因为1907年8月9日一则电影广告的发布,宣告了其常态化商业放映的开启,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院活态标本。时间甚至早于上海的虹口影戏院。至今,游客仍能在此触摸到百年前水冷放映机的齿轮,感受百年前的光影余温。

中山路97号的山东大戏院(今中国电影院)则见证了民族影业的觉醒。该影院1931年由张石川筹资建造,其巴洛克风格与马赛克立面别具特色。开幕当天,胡蝶主演的《歌女红牡丹》在此首映——这是中国首部有声电影,引发全城轰动。彼时的青岛,国人影院仅此一家,红木座椅承载过《风云儿女》的热血与《渔光曲》的悲悯,至今仍如灯塔般守望老街。

那些消逝的影院,同样在记忆中熠熠生辉。平度路22号的永安大戏院,曾以希腊柱式撑起“华北第一剧场”的盛名,梅兰芳的水袖与《雷雨》的惊雷在此回荡。  

电影取景地的建筑叙事

青岛的银幕记忆里,老建筑与电影场景共生共长,编织出独特的城市影像诗篇。中国影史上多个“第一”在此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到自然去》、第一部音乐故事片《海上升明月》、第一部唱响国歌的影片《风云儿女》,都曾在青岛的街巷间取景。洪深、孙瑜、崔嵬“青岛影坛三杰”更在此留下深刻印记——洪深编撰了中国首部《电影术语词典》;孙瑜以栈桥、欧式建筑为背景创作《青岛之波》;崔嵬主演的《海魂》则让第六海水浴场、太平路等场景永驻胶片。

八大关景区的蝴蝶楼堪称青岛最富戏剧性的建筑之一。这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小楼,因1935年胡蝶主演的《劫后桃花》而成为青岛的文化地标。桃花意象既象征建筑易主的无常,更成为青岛百年沧桑的视觉隐喻,让这座建筑超越了物质存在,升华为城市记忆的载体。


(, 下载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