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时代加速到来,通用大模型的竞争已经日趋明朗,而大模型的“下半场”——垂直领域的落地应用,竞争才刚刚开始。
近日,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加快大模型创新发展打造“模力青岛”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了垂直领域、特定场景两个大模型主攻方向。
行动方案提出,青岛将构建“1+8+N”大模型发展体系,到2027年建设50个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影响力的大模型产品。
其中,“1+8+N”的配置涵盖1个通用大模型,8个优势领域垂直大模型和N个特定场景大模型。
01
发力“1”个国产通用大模型
从大的分类来看,大模型可以分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垂直大模型两类。通用大模型可以理解为“通才”,而行业大模型可以理解为“专才”。
据DeepSeek的解释,通用大模型是一种具备跨领域任务处理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其核心特征是通过大规模参数和海量数据训练实现广泛适用性。很多时候,通用大模型可以作为基础工具,通过微调或特定领域的知识增强,转化为适应特定场景的垂直大模型。
事实上,通用大模型与“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角色有些类似,它是一个赋能千行百业的基座,在开发上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和资金门槛。因此,通用大模型的玩家通常为互联网大厂或像深度求索、OpenAI这样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比如DeepSeek-V3、阿里的通义千问、腾讯的混元大模型等均属于通用大模型。
在这个多少有点“高端局”意味的领域,青岛选择以去年5月正式对外发布瀚海星云大模型为依托,以“国产化”为特色塑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