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方案“369”: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到2035年,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青岛都市圈1小时联通、省内各地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交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在3月27日上午举行的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会议上,《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建设方案(2025—2035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正式亮相。
建设方案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为总目标,突出引领型、创新型、枢纽型、共享型发展导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三大样板”、实施“六大任务”、建设“九大工程”,构建“369”青岛先行区建设体系,推动青岛交通现代化水平走在山东乃至全国前列。
“369”建设体系三者之间逐层细化,相互支撑。
三大样板:一体高效、链接全球的交通运输互联互通样板;创新赋能、多元融合的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发展样板;绿色人文、安全韧性的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样板。
六大任务: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先行区、创建宜居幸福的现代公交都市先行区、构建现代高效物流体系先行区、打造交通智慧引领和科技创新先行区、发展集约生态低碳绿色交通先行区、构建安全韧性和协同高效交通先行区。
九大工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程、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工程、“轨道上的青岛都市圈”建设工程、干线路网标杆建设工程、“四好农村路”青岛样板建设工程、交通跨界融合发展工程、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建设工程、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工程、青岛国际枢纽港建设工程。
按照建设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7年,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典型经验和先进成果,初步建成开放互联、便捷顺畅、智慧创新、绿色生态、安全可靠、治理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标杆。
到2035年,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高品质出行交通圈,基本实现青岛都市圈1小时联通、省内各地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构建高效快货物流圈,基本实现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交通基础设施质量、运输服务、智慧绿色、安全治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成为交通强国全国标杆。
这是青岛首次系统性谋划交通强国青岛方案新体系,也是青岛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交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抓手。
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青岛样板”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
2022年5月,山东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近3年来,山东全面实施交通强省战略,持续完善“公铁水空”统一管理的大交通体制,着力推动交通运输畅通通道、织密网络、建强枢纽、优化升级,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作为一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青岛海陆空铁“四港联动”,交通区位优势突出。锚定“走在前、挑大梁”,青岛奋力“打头阵、当先锋”,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的目标,努力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青岛样板”。
2021年,青岛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城市,承担了建设“打造一流轨道交通产业”“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智慧交通建设”3个国家级试点任务。以此为契机,青岛加快构建“海陆空铁”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成果。
一列“中欧班列”从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发车。
2022年以来,随着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建设启动,全市累计实施总投资2664亿元的146个重大交通项目,潍烟高铁、莱荣高铁、济青高速中线、明董高速、自动化码头三期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竣工投用,青岛港新版总体规划、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相继获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面起势,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新一轮建设热潮提供了有力支撑。
战略性布局未来十年青岛交通新场景
青岛拥有“海陆空铁”四港联动的独特区位优势,是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商贸服务型、空港型“四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去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明确为青岛四个新的城市总体定位之一。这凸显了青岛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