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出台建设技术导则,成立产业联盟,搭建产业云平台,推动全产业链条协作,增加住宅科技感、智能化,减去层高不足、隔音不好等痛点——
提升居住体验:让“好房子”更有“建设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好房子”。当前,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超过40平方米,住房发展阶段正在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大家对‘好房子’的几个‘度’特别关注,高度、温度、湿度、净度、亮度等,就是希望住的房子层高能高一点,通风、采光能好一些,密闭性、隔音性能强一些,室内空气能够洁净、温度适宜,既不干燥、也不湿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这样解读“好房子”。
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组织编制《“好房子”建设指南》,修订了《住宅项目规范》,其中一项是要把住宅的层高提高到不低于3米。
如今,“好房子”的画像越来越清晰的同时,各大城市纷纷从标准、政策、示范、监管、产业等方面,开展“好房子”建设探索实践。近年来,山东把高品质住宅的开发建设作为切入点,引导和鼓励开发企业建群众心目中的“好房子”。青岛也出台“好房子”建设技术导则,成立“好房子”产业联盟,搭建产业云平台,推动全产业链条协作,加强多元化高品质住宅产品供给,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做好“减法”,告别居住痛点
何为“好房子”,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比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住宅层高的标准都是“不低于2.8米”。随着居住理念的变革,如今住宅层高标准提升到不低于3米,从而更加符合当代大众对于居住空间的实际需求,为提升居住品质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层高不足、采光不佳、隔音不好、公共空间不够……这些都是群众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居住难题,也恰恰是“好房子”建设的发力方向。
因此建设“好房子”,要做好“减法”,减去以往居住的痛点和硬伤,进而提升居住舒适度和空间感。
所谓层高,就像是房子的“身高”,通常是指下层地板面或楼板面到上层楼板面之间的距离。“不低于3米”,这看似简单的数字,实则对居住体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层高每增加0.1米,室内通风效率可提升15%,采光均匀度可改善20%,心理压抑感可降低30%。
近年来,山东、江苏、成都等地均已对层高标准进行了调整优化。山东省在《山东省高品质住宅设计指引》中明确,住宅层高不应低于3米,鼓励有条件的项目适度加大空间高度。“近年来,青岛一直按照省级标准来培育和打造高品质住宅项目,目前全市已培育了14个省级试点项目和4个市级试点项目,这些住宅的层高均不低于3米,甚至有的还达到3.15米。”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住房发改处处长李克先介绍。
位于崂山区张村河片区的越秀青铁·和樾府项目是高品质住宅省级试点项目,如今11栋住宅已经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装饰装修作业。当记者步入项目实体样板间,“通透明亮”是第一感觉——3.15米的挑高、全景落地窗让客厅空间变得十分开阔,充足的垂直空间也让房间内有充足的采光,居住在此,让人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