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深跨区域合作:16个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青岛深圳打造全新的跨区域合作模式,放大双方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共同探索资源要素在两地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路径
青岛与深圳,跨越1800余公里的距离,将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11月26日上午,青岛市政府与深圳市政府在深圳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原则,加强政府间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对外开放等多领域、深层次务实合作,打造全国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样板。
两座城市同为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放眼全国,像深圳和青岛这样级别的城市之间,突破都市圈、城市群辐射范围的“破圈”合作模式,并不多见。
“青深双城记”上一轮的密集互动,是青岛选派千余位干部南下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体悟实训。
今年5月,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到深圳走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天畅想集团等企业,加强对接交流,推动项目合作。强调要学习深圳等城市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体制机制,努力把青岛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踏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两座开放之城,正在以一种创新的合作机制,放大双方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共同探索资源要素在两地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路径,强化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对接,在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共同提升两地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探路跨区域合作,携手打造新样板
不同于都市圈、城市群内的同城化,也不同于东西部协作的帮扶机制,深圳和青岛的这次“握手”,是跨区域合作的一次全新尝试。
从所处区位来看,深圳和青岛所在的广东和山东,分别为南北第一大省,在全国大盘中当仁不让地肩负着“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深圳是广东“一核两极多支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的双核心之一、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青岛是山东“一群两心三圈”区域经济布局的“两心”之一、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
在全国全球坐标系下定位两座城市,因改革开放而生的深圳是开放先锋,承载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拥有前海合作区、河套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重大平台;青岛是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和太平洋的重要门户枢纽,坐拥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重大平台。
从城市定位来看,国务院批复的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对两座城市的功能定位均有大幅升级:深圳城市性质为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青岛城市性质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两座城市同时被赋予“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城市性质,承载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的功能,为两地跨越南北、打造全国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样板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从更大尺度、更大范围谋划青岛的发展重点,新一轮青岛总规还特别提出“加强与三大城市群的对接合作”“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承接北京科技服务、健康医疗、总部经济等功能”“发挥青岛在关键零部件、基础能源原材料供给保障能力的优势,实现与长三角、粤港澳重点产业链创新链联动”。
在对接京津冀方面,今年3月,青岛市与海淀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挥海淀科技创新辐射力和影响力,深化交流合作。青岛与深圳的此次“牵手”,则是青岛强化与粤港澳区域沟通衔接的务实举措。
根据协议,青岛和深圳将从加强科技与产业合作、深化文体旅游交流合作、协同提升开放水平、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教育人才领域交流等五方面着手,落地鼓励高校院所互动合作、共促新兴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经略海洋、加强现代农业领域合作、开展金融深层次对接、推进应用场景开放共享等16个重点方向上的深度合作。
一南一北双城携手,将探索全新的跨区域协作模式。
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务实合作
放大各自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开展务实合作,是双城合作的题中之义。
从产业禀赋来看,深圳已成长为世界级的创新高地,青岛也有着深厚的制造底蕴。此次合作,双方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关乎未来城市竞争力的新兴领域,在加强科技与产业合作方面,双方将鼓励高校院所互动合作,促进“政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双方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技术攻关、项目落地、产业梯次培育等方面加强合作,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深圳低空经济领军企业大疆亮相2024青岛电博会。
同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青岛和深圳均承载着陆海联动的功能。其中,青岛港和深圳港均居世界一流港口前列,青岛港是世界第四大港,在实现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的同时,创新打造多货种自动化码头;深圳港LNG接卸量居全国港口首位,大规模推广使用岸电技术,大力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此次合作中,两地把港口联动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未来将发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在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共建辐射日韩、连接东南亚等地区的国际开放物流大通道。